正一琴行

首页 行业新闻

如何辅导孩子练琴?哪怕是不会弹琴的家长也可以

2020-12-29 10:25:15 

不少买完钢琴的客户,来问我们,自己不懂钢琴,怎么辅导孩子练琴比较合适?

实际上,在辅导孩子练琴的问题上,家长能做到的就是,让孩子养成规律的练琴习惯,达成专注高效的练琴效率。在孩子学琴初期,许多孩子都坐不住,这时候十分需要一个合理的练琴时间,来辅助孩子更好的学琴。


每个琴童应该按照曲子难易程度,学习钢琴的程度来定制钢琴练习的时间。

比如,初学时,启蒙阶段比较容易,课后作业也不会很多,而且琴童年纪较小,4-6岁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高度集中,所以,每天练习在15-30分钟即可。

随着年纪变大,曲子难度增加,到车尔尼程度时,这时候是手指基本功的训练,应每日练习时间增加至一小时左右。

如弹奏专业性比较强的曲目时,应练习时间在1一小时以上。

举例每天练习钢琴时间为一小时,其15-20分钟应做基本功的手指训练,如哈农、音阶等,剩下的时间可以弹奏其他乐曲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在监督辅导孩子学琴时,不应该做的事情,大约分为以下几类家长:

· 完美型

之所以将这一类型的问题放在第一个,是因为这样的问题一般家长自己很难发现,因为追求完美其实看上去是没有问题的。

“完美型”的家长一般自我修养与要求都很高,自我约束能力强,对待事物的细节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。对待孩子的学习上也同样如此,很多完美型的家长都会陪同孩子上课,一起学习,希望回家更好地起到一个陪练老师的作用。

这样听起来还好是吗?但是,这样的家长往往会犯一种错误:孩子练琴时如果表现得不如上课有老师指导时那么好,家长容易表现出责备,嫌弃的语气,轻则罚弹数遍,重则大声斥责,如果孩子是长期未改的问题出现时,往往愈发不可收拾。

琴童弹琴

这种教育方式首先没有尊重幼儿喜欢在玩耍中学习的天性,其次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记忆发育能力。很多对于成年人来说,非常简单的一个动作,在幼儿看来,实际上要分解为若干个小的信息点,在记忆住这些信息点的前提下,再由大脑支配完成一连串的动作要求是相当困难的。


· 随意型

随意的类型有很多,比如:上课频率随意,请假随意;在家练习时间随意;对老师提出的要求随意,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随意等等。

弹琴的儿童

对于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,无论以后是否会走上专业的道路,在初学阶段,家长与老师都应有认真、谨慎的态度。因为在4-6岁这个阶段,正是孩子的思维发育最迅速的阶段,孩子会主动吸收身边任何一个信息。

而对于还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是非观的孩子来说,家长时刻都需要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,以帮助孩子正确的是非观的形成,任何一个错误的方式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。


·隐身型

这一类的家长往往事业缠身,老师很难碰见,有时连打个电话都难,孩子的所有学习都交给了学校与老师,家里只有爷爷奶奶负责接送。

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,这一类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,大多数的家长正是事业发展的高峰期,无暇顾及到孩子的学业也可以理解,但是这种做法本身是不可取的。

弹琴的儿童

大多数的爷爷奶奶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,这是无可厚非的,但是往往很多的长辈们很难把握疼爱与溺爱的分别,在涉及到一些思维模式方面的教育问题时候,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。

长此以往的溺爱,不利于孩子正确的自我定位,自我价值观的形成。所以,希望广大的隐身型家长,都能在百忙之中,抽出时间来,给予孩子应该得到的那份关怀与关爱。


· 蜜糖型

蜜糖型的家长遵循的一句话就是,聪明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。一般的口头禅是你真棒,你真了不起,这个你都能行,妈妈太佩服你了等等。

本身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没有问题的,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需要不断的鼓励与支持,也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,孩子才有前进的动力与信心。但是,再好的灵丹妙药也必须考虑对症下药这个前提,这就需要考虑药不对症、滥用夸奖之后的后果。

参加大赛的儿童

比如,家长平时在家里对孩子练琴的要求过于简单,只要求今天练习多长时间,或者多少遍,完成之后就答应孩子一些要求。长期的物质引诱教育方式,以及跟孩子目前程度不相配的标准,让孩子无形之中形成了对自己低标准要求的模式。

在可以简单付出就得到奖励的诱惑下,人的惰性会放大到极限,这时候,任何一个对他高标准要求的人都不会成为他的朋友,自然老师的话已经可以当成耳边风了。


· 火箭型

火箭型的家长对待孩子的要求与完美型的家长一样,都很高,但是要求的方向却很不一样。火箭型的家长要求的往往是孩子学习的成果、成绩。

在钢琴学习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希望学的比别人快,学的比别人多,比赛得奖比别人多,考级级别比别人高等等。这样子思维的方式很容易忽略掉学习的过程,以及在过程中孩子需要学习到的众多细节。

参加大赛的儿童

其实这类问题的危害对于孩子是比较大的,甚至许多孩子会放弃学钢琴,因为揠苗助长的方式不可能让孩子理解音乐的美妙,不可能让孩子处理好音乐的细节,不可能让孩子沉浸在音乐带来的欢乐之中,长期枯燥的动手指的过程,在有一天达到某种级别后,自然再也不愿意接触这个枯燥的东西了。


· 保姆型

保姆型的家长的特点是擅长助攻,对待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会第一时间给予帮助,并且事无巨细,都喜欢采取包办的方式。

当老师上课布置了一首新作业要求回家练习的时候,懂一些五线谱知识的家长往往会告诉孩子每一个音是什么,在钢琴上弹在哪里,然后孩子记住后只要求孩子多弹几遍练熟即可。

而孩子其实只是记住了妈妈教的动作,根本没有理解实质,并且由于知道回家后妈妈会教自己弹,所以上课时也一直处于混沌状态。

比赛的儿童

这样的例子基本会覆盖孩子生活的每一处,用事无巨细来形容毫不为过。试问,在这样的环境中,孩子还有机会学习到东西吗?看似关爱的行为中,家长已经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权利了,这一点尤为值得思考。


·唐僧型

唐僧型的家长也随处可见,比如:孩子往钢琴上一坐,家长就念叨你的腿放好啊,孩子刚把腿放好,家长又说到把书放上去,孩子刚把书放在谱架上,家长又会说其他的等等。

其实,唐僧型的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,很多的问题孩子自身无法做到,的确需要家长来提醒,可是家长往往会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,用一种显示自身权威的方式来直接指出孩子的问题,这样的做法其实并没有尊重孩子的内心。

弹琴的孩子

言传不如身教,把你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,亲身示范给孩子看一次,强过你在他耳边唠叨100次。比如你希望孩子专心练琴,而你却在一旁开心的看着电视,请问这样怎能让孩子练的进去呢?

以上就是,哪怕不懂音乐的家长,也能做到的辅导孩子学琴的方式。